第4章
父親卻說,現在上大學也不包分配了,畢業就失業,以后能干什么行業,都是未知數,多一門生存的手藝,這樣才能立足社會,哪怕我不倒斗,也可以傳承隱龍門的傳承,學一些風水堪輿之術。
想到那時候的爭議,我還跟父親慪氣,現在長大了,高二已經結束,還差一年就可以考大學了,我的想法倒是成熟不少,對搬山倒斗這件事,沒有那么痛恨、排斥了。
因為大墓中,但凡葬下很多陪葬品的人,生前也不是什么好東西,王侯將相,剝削階級,真正一些值得人敬仰的大哲人、大文人,反而清貧樂道,沒有什么厚葬,值得人敬重。
我走上了二樓,推開父親的書房,看到書架上擺放不少書籍,有現代版本,也有古典線裝,甚至還有竹簡、帛書等,許多易經河洛,堪輿風水,未解之謎方面的書。
“父親究竟去云南做什么,為何一點音訊都沒有?”我坐在了書桌后的太師木椅上,從紙墨筆硯旁,翻看父親留下的一些資料。
有關于藏地圣山的記載,有關于湘西蠱術的材料,我翻了一下,搖搖頭,沒有什么發現。
“暫時不想了,在等等消息吧,也許過幾日他就回來了。”
我到書架上,找來幾部關于堪輿風水的書,想要仔細了解一番,畢竟以前學的一知半解,當父親消失后,我總有一種不安,害怕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了,所以,不自覺地總想加深一下這方面書籍的學習,不只是子承父業的心理,還是擔心父親出事,想要多學一些,日后好去尋找他的足跡。
古人云“一墳二宅三命”,風水歷來被視為左右命運的樞紐,風水絕學秘密相傳,如果用科學來解釋,它就是地球物理學、水文地質學、宇宙星體學、氣象學、環境景觀學、建筑學、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多種綜合一體的自然科學。
風水的本質是‘氣’,而氣是生命之源,亦是生命之根本;古書也有眾多論述,在祖傳的《撼龍經》中記載:“氣乘風則散,界水則止,故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謂之風水。”又云:“深淺得乘,風水自成。”
《風水辨》中亦有記載:“所謂風者,取山勢之藏納,土色之堅厚不沖冒四面之風,與無所謂地風者,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,無使水近親膚而己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,又其第二義也。”
風水學流派主要風有兩個流派:巒山派和理氣派。
巒山派又分為形勢派、形象派、形法派,主要偏重地理形式,以龍、穴、砂、水、向來論吉兇,創派風水祖師有管輅和郭璞。
理氣派將陰陽五行、九宮八掛、奇門遁甲理論容納其中,避兇就吉,又分為若干小派:八宅派、命理派、三合派、翻卦派、五行派、星宿派、九星飛泊派、玄空大卦派、金鎖玉關派、二十四山頭派等,
太爺爺留下了的一部《撼龍秘術》記載著關于風水學,便是將巒山派與理氣派彼此滲透,相互融通的,包括了青囊奧語、天玉經、陰陽玄機訣等一些精妙理論,觀山測水,砂穴吉兇等,一看便知。
這一晚,我看得很入神,以前覺得艱澀難懂的書籍,今夜竟然能沉下心來,安靜翻閱,越來越明悟了。
三天過后,閆衣陵再次來到集古齋,敲門進入,找到了我。
這幾日我沒有在回家,就住在集古齋的二樓,專心看父親留下的書籍,還順帶等他歸來,能第一時間得知、看到。
甚至,有一些父親故交朋友,偶然回來看望他,我希望能通過他的故友那里,得知到一些消息。
“林穆,我們都準備好了,明天的火車票。”
我好奇地問:“這次要去幾個人?”
閆衣陵說“算上你,四個人,如果真發現有大墓,再打電話過來,叫幾個人帶家伙過去不遲。”
“行,我也收拾一下包裹。”
“簡單帶就行了,不用你做什么,牽線搭橋就可以,到時候我們住在你二叔家,就說外地親戚過來走訪,半天帶我們過去轉一轉,先把地形摸清楚。”
我點點頭,現在還不能確定那里有沒有大墓,只是憑我在河里撿的一個青銅古器,說明不了大問題。
他又聊幾句后離開了,我用旅行包裝下幾件換洗的衣服,從父親的裝備庫內,找了礦燈、狼眼手電筒、一把軍刀、尼龍繩子,甚至還拿了工兵鏟。
父親的地下庫里裝備比較齊全,只不過近幾年很少親自出手了,所以裝備有些灰塵,但都能使用。
現在堪輿與古墓結構的書,我已經看了許多,是該親身經歷一次,長長見識了,不知為何,我覺得,也許這就是我的命!
次日一大早,我來到沈陽火車站,候車廳里見到了閆叔,他帶來兩個人,一男一女,男的五十多歲,懂一些堪輿之術,陽宅陰墳明白不少,人叫葛喬生,大家稱呼他老葛。
另一個女子,大約三十出頭的樣子,身材火辣,穿著皮褲,顯得腿更長了,姿色還行,見面了還朝著我微笑點頭。
我當時還在納悶,倒斗這行,怎么會有女子參與呢?
按照書中記載,墓穴之中,陰氣過重,女人本身屬陰,不適合盜墓。但是在南方,許多土夫子不講究這一套行規,往往夫妻合伙盜墓比較多,在北方這一行,卻是少見了。
坐上火車后,隨便閑聊,七個多小時后,在公營子車站下了火車,這是一個小鎮,六層樓高的建筑,一共就三座,主干街道兩旁,也只是三層樓,完全的遼西偏僻的鄉野小鎮。
我們又坐上了小客車,向水泉鄉的方向前期,在一個叫二道杖子的村站點下車,向山里的后城子村走去,那是我的老家。
當年曾祖闖關東的時候,來到朝陽一帶,上個世紀三十年代,因為要躲避滿洲剝削與日本軍的壓制,舉家搬到這個鄉下的山里農村養老,躲避戰亂。
陳年舊事,我所知甚少,真正的林家根兒,曾在哪里,已經無從考證去了。
天下之地,何處不為家?
亂世中,哪里能活下去,就在哪里落地生根,繁衍生息了。
現在的東北人,六七成都不是地地道道、土生土長的關外原住民,多是都是明代、清末、民國幾次大遷徙中,逃荒過來的,幾輩人埋在這片黑土下,這里就是我們的家鄉了。
折騰了一天的車程,終于趕到了山嶺內,但是不巧的是,通往村子的石橋,在前些日子的山洪之下,沖垮了,暫時還在維修狀態,我們要渡河過去,只能找船只了。
更新時間:2024-11-01 03:11:47